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女星

杜润生个人资料简历家庭背景 杜润生的子女有哪些 杜润生的子女照片

2020-12-28 来源:甄选明星

今日上午,杜润生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数百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群众,前来送杜老最后一程。

上午8点半左右,等待吊唁的人群拥挤在八宝山殡仪馆的大礼堂门前,队伍从门前排到了走廊上,长达百米左右。数位老人坐着轮椅,推进队伍当中。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礼堂中摆放着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送的花圈,江泽民、胡锦涛等老同志敬送的花圈也依次摆在现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杜老生前好友和家乡代表也前来送别。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不同,作为杜老的门生,王岐山的挽联上写着:王岐山、姚明珊夫妇敬挽。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均为本人敬挽。据媒体报道,杜润生很赏识王岐山,曾将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调到农委。

上午9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排队进入追悼会现场。杜老的遗体身着黄色西服,面容安详,在鲜花翠柏丛中静静躺着。人们依次进入礼堂,三鞠躬后,绕着杜老的遗体走上一圈,并向杜老的亲人杜霞、杜帆等人握手致意。

礼堂中,哀乐低回。前来吊唁的人们表情凝重,有人望着杜老的遗体静静啜泣,有人在和杜老的亲人握手时忍不住哭出声来。

上午10点半,杜老的外孙杜帆捧着杜老的遗像走出礼堂,身后数人抬着杜老的遗体。他们走进门前的灵车,在哭声中离去。

悼念会全程强忍泪水的杜帆,在坐进车里后,低头垂在遗像上哭了起来。

据媒体报道,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先生今晨6点20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102岁。

杜润生简历

杜润生,原名杜德,中国经济学家、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喻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结束了对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杜润生1913年7月18日出生于山西太古阳邑村。

1927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

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被中共山西省委派到太行山地区打游击,建设抗日根据地。历任晋冀豫抗日义勇军三支队队长,太行区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区党委城市部太原城委书记等。

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领导所在的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农民运动,历任中共中央原局秘书长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在领导中南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提出了分阶段土改的主张,即先普遍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建好农会,再转入分配土地,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1952年,调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任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争论中,支持邓子恢稳步前进的主张(即坚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多种经济并存,并利用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私有经济的思路),受到点名批评,被解除职务。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兼院党组副书记。

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停职检查,受到冲击迫害。

1970年,到中国科学院在湖北潜江的五七干校监督劳动。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9年,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研究。

1980年,提出可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广土地家庭承包,其他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

1981年,受中央委托支持起草《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肯定了责任制长期不变,得到邓小平和陈云的高度肯定。

1982年元旦,由杜润生起草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成为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此后,杜润生多次接受中央委托,主持多个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为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作出重大贡献。

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倡导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后,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撤销。杜润生离职后,继续从事农村经济和政策研究。

杜润生是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同时,还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等。

杜润生善于培养后进。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林毅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等,都曾师从杜润生。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